第四届上海“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”研讨会召开
为探寻上海城市文化脉络,追溯上海城市的文明之源、文化之根以及“上海”名称的追溯,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,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、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《上海学》编辑部联合共同主办的“第四届上海‘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’研讨会”,于2015年8月16日在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国际酒文化中心功能区会议厅举行。
本届研讨会以“‘上海务’与上海名称的历史追溯”为主题,着重探讨上海城市千年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,以及城市人口的流动、上海城市精神对于上海市民人格观念的塑造和文化品格的现代传承。
本市的一批历史学者与民俗学者共聚一堂,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“‘上海务’与上海名称的历史追溯” 的主旨发言。仲富兰教授根据当代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,他认为,上海当代城市文明是历经数千年逐步演变、逐步积淀升华的结果。由于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缘,与内陆地区相比,史前人类开发的时间较晚,大约到了马家浜文化晚期,距今6000年左右,第一批先民才迁至上海地区,以后陆续经历了崧泽文化、良渚文化(广富林文化)和马桥文化等不同时期,上海的先民开创了上海灿烂的古文化,也开创了上海的历史。
唐代,上海地区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。唐宋时期,上海濒临改变,不为中原统治政权所重视,古籍资料极少,不利查考。但在能够发现的史料中,“上海”作为一个地名最早出现在《宋会要辑稿》中,凸显了它的历史价值。随着吴淞江下游逐渐淤缩,海舶难以上溯青龙镇,便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折入上海浦,停泊于今十六铺一带。上海浦西岸原有的聚落越来越兴旺。《同治上海县志》称上海,“在唐为场,在宋为镇”,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上海最初是一个小渔村。在河边形成的聚落自然不能排除居民以渔业为生的可能,但从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看,以及从《宋会要辑稿·食货十九·酒曲杂录》记录的天圣元年以前的上海务税收收入额看,“上海务”已经名列秀州17处酒务之前十名。其实,北宋酒务的设置一般都在重镇商业发达地区。可见“上海务”建立初始,完全可能是比较成熟的从事农业生产、航运、盐业、农业、酤酿等手工业的工商文明时代。北宋上海务与南宋上海镇,隶属华亭县。元代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,分割华亭县北部置上海县。上海这个地名的空间范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上海新天地安达仕酒店www.andaz-shanghai.com
- 上一篇:上海鼎立科技发展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国证监会关于上海鼎立科技发展(集
- 下一篇:没有资料